其他
王仕民、魏在乾:近10年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趋势
摘要:经过近40年的持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已形成基本框架,为学科发展提供学理支撑。然而,仍缺乏从计量视角对其近10年的发展历程进行文献分析和可视化研究。借助CiteSpace软件进行计量分析,主要发现:
近10年,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集中于主体性、学科建设、价值、话语体系、意识形态等领域,在根本问题、学科化、理论基础、现代性和话语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获得感、大数据、新时代等词成为持续研究热点。
新时代提出新的发展诉求,可从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发展定位、重视整体性与结构性研究、坚持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以整体视角打造学术共同体等方面推进其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特色学科,在学术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明确提出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所属的二级学科[1]。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基础和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至今,已取得诸多突破性进展。然而,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越发紧要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创新态势却不尽如人意。尽管不少学者已经给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历史发展脉络和重要概述,但仍然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量化评估和可视化研究。近年来,学者运用计量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整体领域、话语、期刊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进行了一些评论,但对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尤其近10年的发展关注有限。因此,对其进行计量分析,可为我们较为清晰地呈现过去10年间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发展脉络,也可为致力于该领域的学者提供一个有意义的概述。
一、近10年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概况
有学者在20世纪末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命题,认为基础理论事关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须在此薄弱处着手,与应用研究相互促进,以促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2]。如今,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命题的讨论,仍是学术界持续关注的重点,然而,围绕其概念和内涵的讨论尚未形成共识[3]。目前达成的共识体现为几个原则性规定: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何以发生”等根源性问题;二是关于诸范畴的一般认识。本研究将以此作为确定研究对象的重要维度。
研究旨在借助计量软件CiteSpace(5.8.R3(64bit)版本),对近10年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期刊论文进行系统概述。CiteSpace软件基于特定算法可视化研究领域的发展状态,具有结果的客观性和操作的可重复性,此外,它可以帮助我们识别近10年间文献出现的趋势和突变,以便我们把握重要的时间节点和研究成果。研究的数据集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使用知网高级检索功能,搜索题名设定为“思想政治教育”,并且不含主题“高校”或者“大学生”,检索时间范围为2012年至2022年,选取发表在中文核心和CSSCI期刊上的学术论文,获得检索结果4216篇。在过滤掉不相关的文献类型(如书评、会议综述、期刊目录、人物机构评介等)后,数据集缩减为3847篇,并下载了论文的相关数据,包括标题、摘要、作者、关键词等必要信息。本研究系统回顾了2012年至今大量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主要局限之一是基础理论文献的收集与筛选,原因在于基础理论研究还处在分别研究状态[4],另外,部分论文所使用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无关。因此,进行文献的二次筛选,最终得到结果2439篇。
(一)研究的时间分布
总体来看,2012年至2022年间,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文章年度发文总量较为稳定,表明学术界近10年对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持续关注;2012年至2014年间保持较高的发文水平,年均近300篇;之后至2021年发文总量趋缓,年均保持在200余篇;2018年发文量减少明显,与学者较多关注热点领域有关,关于党的重要会议文件、习近平重要讲话的阐释性文章较多,将其转化到学科原理层次的较少。当然,在思想政治教育整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中,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所占的比重仍然较少。
(二)研究的空间分布
机构合作网络有助于帮助我们了解科研机构研究领域、地理分布等情况。本研究主要以合作成果(期刊论文)的共同发表为测度。以1年为时间间隔发表的文章构成一个网络,称其为时间切片。选择在每个时间切片中合作频次排名前50的机构(图1)。节点代表机构,节点大小代表频次大小,二者为正相关关系。按频次排名最高的机构是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频次为129,第二是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频次为109,第三是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频次为58。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频次分别为57、50和38,此外,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机构在近10年均有不俗表现。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向心性(Centrality)排名前三的机构。他们之间的连接较为紧密,他们的向心性数值分别为22、22、15,在合作网络中扮演着较强的纽带作用。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机构的向心性数值也较高,均在8及其以上。这表明,不少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建立起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
(三)研究的作者分布
作者合作网络可以帮助我们清晰地观察到在一定时限内,作者之间为同一科研目标进行合作的情况。基于前期的数据集在CiteSpace中新建项目,选择作者(Author)选项,设置每个时间切片前50的数据,最终形成作者合作网络(图2)。网络节点越大,代表合作发文频次越多,合作次数越多,连线越粗。近10年在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发文频次在3以上的作者有206名,发文频次在5以上的有64名。其中,孙其昂(46篇)、卢岚(37篇)、叶方兴(28篇)、金林南(25篇)、杨威(24篇)、张澍军(23篇)、王学俭(23篇)等作者发文数量在20篇以上。
近10年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已形成一定的合作网络群,且团队研究成果不断增长。孙其昂、张澍军、金林南、王立仁、张耀灿等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形成了较强的合作网络。以核心作者为代表的合作网络可以帮助我们准确识别不同合作网络的重点研究主题,研究主题和核心作者的可视化,便于了解研究主题分布、学术带头人等情况,为学科理论研究的整体规划、高校人才引进、学术交流与合作等提供了参考。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在部分机构之间已形成了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全国范围内还有不少研究机构之间科研合作网络或未形成或程度较低,且这些机构数量在全国范围内占有较大比重。究其原因,同研究机构的师资力量、核心作者群有很大关系,而机构之间的普遍性、地域性和层次性协作都还有待加强。核心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中仍然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现有的合作方式多体现为传帮带式合作,主要以核心作者(导师)为合作中心,形成一定的科研团体。科研团队的发展有助于学术的研究布局,这也是学术发展的一个客观阶段。该模式对于核心作者的学术能力依赖程度较高,局限在于不利于合作网络在全领域的拓展。此外,同辈作者之间的合作程度较低,体现在不同科研团队的核心作者之间的联系不强,即使在同一合作网络中,同辈之间的合作也很少。
二、近10年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每一篇被搜索的文章都有其关键词,代表了文章的核心观点。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领域、进展与趋势可以通过关键词来描述。借助计量软件CiteSpace,对2012年至2022年间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关键词进行计量可视化研究,可以较为清晰地了解到,该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在深化原有范畴研究基础上,拓展了新的领域与研究视角,在研究向度与成果方面均取得较大进展。
(一)近10年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热点领域
CiteSpace软件从数据集中提取关键词,选取每个时间切片频次前50的关键词构成一个网络,然后合并形成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图3显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近10年的主要研究领域。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重点仍较为集中,主体性、主体间性、创新、价值、意识形态、本质、内涵等仍是研究重心。“主体性”的圈(节点)在整个网络中最大,是2012至2022年间最常见的分类,其次是学科建设、新时代、大数据、本质、意识形态和内涵。同时,它们的环形厚度较大,表明在过去10年里,这些领域的论文数量得到迅速增长。尽管话语体系、获得感、现代化、主体间性的圈(节点)要小得多,但他们在过去10年间获得了不少关注,在一定程度取得了新的研究进展。
(二)近10年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主要进展
在关键词共现网络基础上,采用LLR(Log-Likelihood Ratio)算法进一步形成关键词聚类网络(图4)。该网络共包含116个聚类,其中最大的13个聚类,包含436个节点,占整个网络的76%。聚类的模块性指数Q值为0.6922,被认为是比较高的模块化程度,轮廓性指数S值为0.9217,则认为该聚类结构是合理且令人信服的[5]。我们将重点关注这13个聚类,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主要研究在近10年的进展情况。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问题研究。在前3个最大的聚类#0“价值”、#1“客体”和#2“主体间性”的关键词分析中,这些关涉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的理论问题,在近10年中仍然保持较高的活跃状态。如,学者从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交往实践观、哲学等理论视角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向度、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形态、维度与实现等问题,并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性价值”[6]、价值生成、逻辑起点等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交往实践观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经过“单主体论”“双主体论”的争鸣,逐渐达成“主体间性”较为普遍的共识,并产生“双边互动论”“主导主体论”等新论点。与此同时,“范式研究”[7]、“思想政治教育观”[8]等“元理论”议题也在近10年受到一定关注。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在新时代面临更大的机遇以及担有重要的历史使命。聚类#3“学科建设”较为突出地体现了这方面内容。在学科历经30余年发展后,有学者以学科形态为衡量标准,得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已建构形成”[9]的结论。不少学者相继围绕学科建设的基础与关键、“学科本位”意识、前沿课题与态度、重点问题、基本范畴、原则要求、生命基础、学科间关系、战略布局、发展动力等方面开展研究,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此外,还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回归日常生活、生活转向等意识形态属性议题。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深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研究不断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提供理论发展动力,而后者从前者中“剥离”是基础理论研究走向成熟的重要步骤,过去10年间,不少学者在该方面作出尝试和努力。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挖掘理论资源。体现在聚类#6“马克思”中,学者从经典文本入手,深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可能”、基本立场、主要观念、实践典范和意义,并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交往理论、辩证法、灌输理论、社会有机体理论、实践观、空间思想、“人与环境”关系论[10]等视域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二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提炼出更具特色的原理内容。如,聚类#5“理论逻辑”中,学者深入剖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实践与理论逻辑,阐发了思想政治教育发生、方法、载体、内容、语言、发展与建构、制度化等系列思想。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背景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定位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是重要议题。体现在聚类#4“新时代”、#7“现代性”中。“现代性”作为过去10年间的理论焦点性话语,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与分化研究”提供新的理论研究视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这一命题在转型与定位、共生性与特殊性困境、文化自觉、空间转向等多重维度中得到深入阐发,并推动分支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思路转向研究[11],以及有部分学者从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视域分维度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论和学科的现代性问题。
第五,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作为一个内生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定义有广狭义之分,分别指向有效性与介体维度。近10年,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为主题的研究成果颇丰,主要研究进展体现在聚类#9“话语”、#12“话语权”中。研究成果可体现为3个方面:一是从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史中提炼其话语生成和发展逻辑,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及话语体系提供历史之源。二是聚焦青年群体,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优化为途径,以此实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目标旨归。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一般理论研究。包含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基本功能、评价推理、基本形态、价值实现和权利的构建与转型等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话语体系阐释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意图和价值旨趣[12],随着学科的转型发展,从人本向度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成为重要理论进路之一。
此外,聚类#8“人工智能”体现了大数据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提供发展动力。一是挖掘前者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方法论功能。二是从理论论域、形态、模式、话语等层面推进基础理论发展。该内容可划归到上述几点进展之中。
(三)近10年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
CiteSpace软件的突现检测(Burst)功能有助于帮助我们观测研究对象在一定时限中的变化,其强度(Strength)大小代表该关键词在特定时间段内的变化程度。图5展示了近10年突现率排名前20的关键词。
第一,部分主题研究趋冷。2012年至2014年间突现的有“学科建设”“社会管理”“受教育者”“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等关键词。如,“学科建设”研究的突变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立30周年的历史性总结,其研究成果在2014年左右达到峰值。此外,党的十八大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的要求,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社会管理”的融合新视域,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命题提出,出现“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研究转向。2014年以后,这些领域研究成果呈下降趋势。
第二,部分研究冷热变化。2014年至2016年间突现的关键词为“反思”和“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关键词在过去10年间保持较高的关注度:一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功能属性,意识形态性始终贯穿和体现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话语权以及回归日常生活等语义之中。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文化意识形态治理、应对社会思潮中发挥了重要的理论维护和批判作用。2015年至2017年间突现的关键词为“本质”和“话语权”,以此类推,这些领域在过去10年间保持一定热度的同时,研究成果呈起伏态势。
第三,部分主题研究趋热。“新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习近平”“思政教育”“理论逻辑”等关键词在近几年受到了广泛关注,并有可能成为持续的研究热点。党的十九大以来,思考“新时代”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矛盾、功能、定位、创新、学科使命、发展等问题成为研究热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日益构建着新的生存方式,并在思想领域产生重要变革。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数据时代的理念、科学化、评价和功能以及寻找“现实的个人”发展困境的出路成为持续探究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未来展望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标志着时空条件、历史方位、目标任务的变化,新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提出了新的发展诉求。一是服务于国家治理、增强文化自信、立德树人的需要,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作出强有力回应。二是要求为适应自身生成发展条件所发生的变化作出调适与变革。三是大数据等新载体的出现既为实现上述任务目标提供依托,也提出价值挖掘、功能融合等理论挑战与需要。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专题化特征[13]仍然突出。目前学术界仍较多关注具体范畴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性、普遍性原理以及“理论的基础”研究成果较少,基础理论研究的系统性和结构性特征尚不突出,有学者适时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再系统化”[14]和“体系”研究[3]的议题。二是在现有的科研合作网络中,机构和学者之间的合作、整体协同攻关的机制和体系尚未全面建立,这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发展定位。在新的时空场域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样态和发展方式发生新变化,进入了现代转型的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要立足新场域,自觉实现自身时代转向与变革创新;要立足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增强理论解释力和说服力,以构建共同体精神和发挥价值观先导功能[15];要立足学科建设需要,为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独立性,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要立足于人的发展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和价值导向性。
第二,坚持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既要追求理论层次,也要增强现实指导性。要求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属性。在历史与比较视野中,深化和突出生成和发展规律、一般性和特殊性规律研究。坚持理论研究服务于社会发展、服务服从于党的中心工作、服务于学科建设的原则,关注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增强问题意识。此外,将新思想、新的实践成果转化生成新的理论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三,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整体性、结构性研究。推进学科基本原理、一般性原理的发展,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跨学科研究中挖掘和增强理论发展的动力来源。与此同时,应在整体视域中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主导范式,以辅助范式研究的同步发展推进研究范式体系的建构[16]。从中观视角看,应以基础理论体系为研究对象,加深对其结构性认识和研究,以推动形成较为普遍的理论共识,促进基础理论结构体系不断丰富完善。从微观视角看,要集中优势补足短板,对于尚存的薄弱的理论环节和领域,要下大力气、集中智慧攻关,此外,还需积极拓宽基础理论研究视域,为其发展不断增添活力。
第四,以整体视角打造学术共同体。在国家层面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协同攻关机制是重要制度前提和保障,以学术界有影响力的学科负责人或学术带头人牵头,构建起全领域、多层次、结构化的合作网络,有助于增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学术共同体的内在紧密性和联动性。关于专业人才培养也是推动基础理论研究持续深入发展的重要议题,应从系统化、科学化角度,设计和完善具有针对性的人才队伍培养方案,在现有培养体系中,将人才队伍理论思维的培养与发展纳入重要维度。
[1] 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33/200512/t20051223_82753.html,2005-12-23.[2] 张耀灿.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现状与发展展望[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5).[3] 孙其昂.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体系”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5).[4] 孙其昂.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再出发[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5] 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2).[6] 吴宏政,王小景.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精神性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5).[7] 张耀灿,钱广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论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4,(7).[8] 张澍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定位与运行特征[J].教育研究,2015,(4).[9] 董雅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4,(11).[10] 宇文利,杨席宇.马克思恩格斯“人与环境”关系论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应用[J].思想教育研究,2016,(5).[11] 叶方兴.从“学科建构”到“问题解答”——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思路转向[J].学术论坛,2014,(7).[12] 张国启,王忠桥.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话语体系及其转换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13]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进展与综述[J].思想教育研究,2014,(4).[14] 陈秉公.建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6).[15] 吴宏政,辛欣.“价值观先导”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的基本功能[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9,(3).[16] 王学俭,郭绍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体系、问题与建构[J].思想理论教育,2015,(3).
相关阅读
光明日报:高校思政课教师五年共增长65.5% “多而不优”待破解 近5年,高校思政课教师社会地位提升最快,幸福感、荣誉感、成就感最强 最新!全国高校马院已达1440余家,马理论一级硕博点达279个、104个 全国首家?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央巡视反馈 不少高校思政课建设质量不高,并专门指出两所高校马理论学科存在问题 496位!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影响力人物,五大特质 推荐 | 50个优质马理论公众号,首批200个重点建设高校思政类公众号 首批200个高校思政类公众号重点建设名单公布 2021-2025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名单 C刊专题策划:如何从中央文件中选题(15位思政专家) 《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发布
陈先达: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社会责任 陈培永:曾经被“怼”的思政课名师 张双利:成才不应该是人和人竞争到你死我活 夏永林:思政课“同课异构”集体备课应当关注的问题探析 夏永林:思政课教师参与理论宣讲应当注意的问题 孙来斌:不断提高00后思政课学习的获得感 张有武: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实现维度 宇文利、金德楠: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 魏凌云、亓光: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思潮批判模式的发展与创新 胡华:智能思政: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工智能的时代融合 刘建军: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生导师的职业理想 田芝健、胡小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若干重大关系研究 胡华: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SWOT分析及应对策略 杨增岽:2020年度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发展研究的特点与展望 刘建军: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本质特征与基本要求
陈玉斌:毛泽东批驳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三例 左鹏: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思潮批判与引领的基本经验 魏凌云、亓光: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思潮批判模式的发展与创新 张敏:西班牙社会的叠加危机及其政治思潮新动向 肖述剑: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合力之维 2020年国内主要社会思潮 2020年国际十大思潮 冯颜利: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流变与新动向 马立诚: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 吴新文:当代中国三大思潮冲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评介》出版座谈会顺利召开
盘点 | 全国72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名专家学者(含代表作) 收藏下载!23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好书 2022软科排名发布!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共产党历史、哲学 【新书推荐】杨威《思想政治教育根源论》 【新书推荐】刘建军教授主编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教材——《社会思潮评析》隆重推出! 【好书推荐】《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大课堂》——“人北清师”8位青年学者解读中央思政意见
何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多维推进 孙福胜: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探析 高爽、黄明理:论解放维度中“现实的人”与“现实的个人”的辩证统一关系——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分析 王培洲:中国道路视域下意识形态话语建设的守正与创新 肖黎:美国政要和战略家关于对外输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相关论述
高德胜,聂雨晴:论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实践价值 收藏!11篇“大思政课”主题优质文章合集 重磅!南开大学牵头的19所高校成立“大思政课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收藏!大思政、主旋律影视作品推荐合集 收藏!270条“社区思政教育研究”主题文献合集 高德胜,聂雨晴:论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实践价值 2021年度学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十大新闻 思想什么?什么教育?马什么研究?......这些马理论与思政类的学术期刊你能分清吗 聚焦!32个马理论与思政学科最新热点选题(2022年6-7月)
本文作者:王仕民、魏在乾,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
文章来源:《思想教育研究》2022年第7期
本站责编:曹野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等信息